温州鼓词

流行于浙江省温州的曲艺品种
温州鼓词,亦称瑞安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俗称“唱词”,因过去艺术多为盲人,故又称“[][a]词”[1],是一种属大鼓类、以艺人自弹自唱为表演形式的中国重要说唱门类,[4]故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说法。
学者普遍认为它于明末清初形成并盛行开来,发源自平阳瑞安地区,最初为瞽者求生存的表演技艺,[2]清朝中叶迎来发展鼎盛时期,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流传开来[5],清朝末年随牛筋琴的出现迎来了第一次革新,文人加入表演者行列,出现了专业、固定的表演场所[6]。20世纪20年代诞生南北两大唱腔,后期因南派音乐特征更适合演绎鼓词[5],以瑞安城关话为表演音的温州鼓词占据主流[7]改革开放后曾一度陷入衰落,于80年代随艺人创新而复兴并流传至今[5]
温州鼓词以“九板五调”的鼓词音乐与表演结合的形式,记录说唱艺术发展历史,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蕴含宗教、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8],经典作品有长篇娘娘词《南游传》《十二红》等等[9]。2006年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2011年平阳县申报的温州鼓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10]代表性继承人有阮世池方克多、陈志雄等等。[3]

命名由来

温州鼓词最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没有统一的名称,民间以口头用语命名,因其以唱为主而称为“唱词”,因旧时很多盲人以其为业而称为“瞽词”或“盲词”,因演唱者走家串户而称为“门头词”“门词”。后因表演者敲鼓和板击节说唱的形式,而得名“鼓词”。然而“鼓词”是中国古代若干相近的说唱曲艺形式的通称,指代并不明确,最终因温州鼓词以温州地区的瑞安话作为标准语,而得名“温州鼓词”,又称“瑞安鼓词”。[1][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