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重天

道教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
道教神话中将"天"分为三十六层,其中又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圣境四天。东晋灵宝派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吸收了佛教“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念,创造出道教的“三十二天”。唐代道士杜光庭在 32 天的基础上加上“三清天”“大罗天”,将道教的天界统合为“三十六天”,这个说法在道教内一直沿用至今。[1]

创世理论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总的来说,道家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但是有约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最终超凌三界,逍遥上清境,就可以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五行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广泛地用于哲学、中医学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水、木、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道家讲死后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轮回(道家的轮回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灵不散,就算跳出来了。说不在五行中,就是讲不再受五行运化主宰,尚书“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金曰从革。”就是说万物在五行运化中循环,水润木生火至顶,土得这一循环,到金由生转死,复成另一循环之滋养,即再成水润。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运化制约,不再有寿元耗尽身体被灭的限制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