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位于北京市西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上。是明朝武宗正德八年(1513)由司礼监大太监温祥主持修建建成的寺庙。[1]
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2]清朝,承恩寺被皇帝赐给礼亲王做了家庙,先后有四代礼亲王葬在寺庙附近。1958年,承恩寺移交石景山区政府。1962年,承恩寺里成立石景山中学,为此整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1966年,仅存的大雄宝殿铜铸大佛,也被红卫兵拉倒砸毁。1980年,承恩寺再次归入九中,大殿主要用来开会,小些的房子成了师生宿舍。1992和199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一共投资30万元,抢修了几乎要倒塌的山墙、山门殿,文革时挖的人防地道也被回填。2010年,承恩寺引进燕京八绝,在寺内建起燕京八绝艺术馆,成为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平台。[1]承恩寺占地约1.9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 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3]
1990年,承恩寺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6批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承恩寺是明朝武宗正德八年(1513)建成的,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1][2]主持修建的是司礼监大太监温祥。到了清朝,承恩寺被皇帝赐给礼亲王做了家庙,先后有四代礼亲王葬在寺庙附近。清明节扫墓时,礼亲王通常就住在法堂后面。1949年,承恩寺迎来新中国。一直到1958年,它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管辖。同年,解放军撤出,承恩寺移交石景山区政府。1961年,它成为街对面北京市第九中学的教师与学生宿舍。一年后,承恩寺里成立石景山中学,为此整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