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

田鼠亚科动物
田鼠为田鼠属(Microtus)的通称。此类鼠体型小,体长多在12~18厘米之间。四肢短,眼小,耳壳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色;白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1]分布范围已知的品种有70多种,其范围遍布亚洲欧洲北非和北美。生活繁殖田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鼠年产6~8窝,每窝10~20只,而幼鼠2~3个月就能生育。[2]
中国有十余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如棕色田鼠,分布于华北西北,南至江苏等地;普通田鼠,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南至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地。[3]田鼠多半是草食性动物,成群体集居于不深的洞中。—窝有1、2个到数十个洞。在有食物和天气和暖时,田鼠就大量繁殖,这时在群体中的洞数达数千个,大量繁殖时,田鼠对冬作为害极大。在冬季,田鼠和鼠一样,并不嗜睡而继续为害。[4]
田鼠属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动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以南方各省原料篇加工烹制较普遍。田鼠肌肉发达,肉质鲜美细嫩,可适于烧、煮、炖、卤等烹调方法,此外田鼠肉还可腌制、干制久贮。[5]
田鼠携带多种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可传播70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恙虫病等,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鼠疫可因直接接触鼠类的皮、血、肉经皮肤或黏膜等处而感染。人类流行性出血热正是由于接触了带有汉坦病毒的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则因鼠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后,人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感染。有些疾病不仅会损害人体健康,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2]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