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体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2]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病原体。汉坦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78~210nm,平均约为120nm;在细胞内增殖中会产生大量形态不一的包涵体[6]
汉坦病毒可通过动物、垂直、虫媒等途径传播。[2]病毒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的综合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感染后出现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或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7]HFRS患者可采用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等方法治疗;[8]HPS患者尚缺少特异性治疗。[4]可通过防鼠灭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进行预防。[6]
1976年,韩国的李镐汪首次从黑线姬鼠的肺和肾组织中分离获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并命名为汉坦病毒。[6]汉坦病毒疫源地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每年报告病例数为15万~20万。在中国,HFRS归为乙类传染病。中国大陆地区的HFRS疫情最严重,占全世界的70%~90%。[2]

命名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于1976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次从黑线姬鼠的肺和肾组织中分离获得,并命名为汉坦病毒。1987年,第五届国际病毒命名与分类委员会确认,该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汉坦病毒属。Hanta(汉坦)来源于Hantaan(汉滩),该属原型病毒汉滩病毒76-118株因从韩国的汉滩河附近的黑线姬鼠体内分离而得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