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

α-变形菌纲立克次体目的细菌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由美国医生 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ia) 在斑疹伤寒患者体内首次发现的。他在1909年首次发现了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后因研究斑疹伤寒受到感染而牺牲,故把这类病原体命名为立克次氏体以示纪念。[1]
立克次氏体细胞形态多样,大小约(0.3~0.7)μmx(1~2)μm,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形态呈球状、杆状。细胞壁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细胞中含RNADNA两种核酸,此外还有蛋白质、中性脂肪磷脂、多糖以及某些酶类。已证实的有核糖核蛋白体(核糖体)颗粒。[1]立克次氏体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但能被Giemsa染色法染成紫色或蓝色。立克次氏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除战壕热(五日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而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1]宿主一般为虱、蚤、蝉、蜗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如啮齿动物)体内。立克次氏体在细胞内进行二分裂法繁殖。[1]
立克次氏体的研究对于了解传染病的传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

简介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