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1]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求学于檀香山,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894年创建兴中会,并于次年尝试进行第一次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当时的中国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1913年3月因宋教仁被刺,筹划起兵讨袁,旋即失败。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解散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革命至此陷入困境。由于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列宁的帮助,他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11月受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事。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29年6月1日,按照孙中山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墓地,称为“中山陵”。[1][3][4][5]
孙中山的著述颇多,如《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孙文选集》等。孙中山的一生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提出了三民主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改组国民党,实现了首次国共合作。他领导的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社会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孙中山把自己和领导的革命,与世界政局以及亚洲各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带有直接的世界意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尚明轩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既是中国的世纪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1][6][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