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哲学家
弗朗西斯·培根(英语: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1]英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现代经验论之父、现代科学的精神之父、[5]现代亚里士多德、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4][1]
培根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官宦之家。13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法国。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回国,随后培根在葛莱法学院攻读法律。1582年,培根取得律师资格证,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法院出现空缺职位,培根成为法院的书记。自做英国女王掌玺大臣的父亲去世后,培根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至詹姆士一世当政,他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为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1621年,培根因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免除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1]1626年4月9日,培根因做冰冻防腐实验时感染风寒病去世,终年65岁。[6][7]
培根的主要著作有《论说文集》《论古人的智慧》《新工具》《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等。培根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培根还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借助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秘。[4]培根创立了经验归纳法,即通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大量收集正反面事实材料,从许多个别具体事物中归纳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培根还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观察、实验高于一切,一切知识理论要有实用价值。[8]为了揭露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培根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说”,把阻挠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障碍分为四种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9]
培根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论说文集》被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诗歌齐名”;他是优秀的历史学家,其历史著作被誉为“史学著作的楷模”;[4]在哲学上,培根结束了以神学为依归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在科学上,培根使经验上升为一种科学的原则,成为科学上的必然性,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10]培根的归纳法推动并促进事实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对于处在积累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当时及后来的科学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11]马克思赞誉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英国,培根被称为“自然王国的统治者”“物理学的伟大复兴者”“实验历史的伟大建筑师”“实在的哲学和坚实的学问的倡导者”。他因提出崭新的科学分类和研究新方法的规定,被人们称作“近代的亚里士多德”。[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