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

东晋时期桓温指挥的战争
桓温北伐,是指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一度收复河南多地的系列战事,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桓温北伐,虽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一些战果,但限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破坏北伐等因素,所以很难成功。[1]
永和十年,桓温亲率步骑48000人第一次北伐,连破前秦苻健军,直抵霸上。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之八九”。第二次北伐是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江陵起兵,讨伐叛据洛阳的周成和正在围攻洛阳的姚襄。他先派遣督护高武占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驻屯黄河上,领水军逼近许昌和洛阳,又派徐、豫二州之兵经过淮河泗水进入黄河协助北伐,桓温自己则领兵随后作支援。八月,桓温抵达洛阳城南的伊水,久攻洛阳不下的姚襄于是撤围,转而抵抗桓温,被桓温打败,后桓温押着降将周成及3000余家归降的平民南归。桓温返回江南后不久,洛阳等已收复的河南之地又相继沦陷。太和四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大司马桓温率步骑5万人从姑孰北伐前燕。桓温军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前燕军,直至进抵距前燕都城邺城不远的枋头,遭遇前燕南讨大都督慕容垂部5万燕军的殊死抵抗,前燕求救于前秦苻坚,联手抗击桓温。桓温军粮竭尽,只能被迫焚舟从陆道归国,回到姑孰时,5万兵马仅剩1万多人。[1]

第一次

背景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