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

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 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吴扬武将陶丹之子,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祖[2]东晋鄱阳郡袅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袅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3]
陶侃早年家境贫寒,历任寻阳县吏、枞阳县令、郡主薄等职。后来,陶侃被张[kuí]荐举为孝廉,入京城洛阳后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被授郎中之职。八王之乱时,陶侃投靠荆州刺史刘弘,率军讨伐起义军张昌,因军功封为东乡侯。[2]永兴二年(公元305年)陈敏叛乱,陶侃平定叛乱。[4]后陶侃投靠琅琊王司马睿,被司马睿任命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2]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平定杜弢等人的流民起义后晋升为荆州刺史,未上任而转任广州刺史、平原中郎将,后于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晋为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5][2]自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始,陶侃五年间接连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江州刺史郭默叛乱,历任荆湘雍梁四州都督、太尉、大将军等职。咸和九年(公元 334年),陶侃病重,辞官回长沙,途中病逝于樊溪(今武昌),葬于湘潭,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大司马谥号“桓”,祠太牢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5][2][6][7]
陶侃功绩卓著,他肃清乱党,稳固社稷;修整农桑,恢复江东;开疆拓土,力复中原,对国家和后世都有影响。[8]后世多以忠义来评价他。[9]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中有不少关于陶侃的典故,如“陶侃惜谷”“陶侃运[]”“陶侃检厉”等。[10][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