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

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
因明学(梵文:हेतुविद्या,Hetuvidyā),起源于公元1世纪古印度足目(亦称乔达摩)所创立的正理论,是一种逻辑学的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为佛教五明之一,[3]具有佛教哲学辩证法的色彩。[2]
古印度佛教因明,与中国名辩学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共称为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因明学主要研究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其中,逻辑规则是指宗、因、喻三支或五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陈那的新因明里有因三相、九句因、合与离等;逻辑错误总称为过失,包含有似因、似宗、似喻。[5][6]唐代高僧玄奘对因明学的定位为“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因明不仅是佛教的逻辑方法,更是涉及了真知识的讨论。佛教逻辑之所以被称为“因明”,是因为佛家的认识论认为,有是假空,空是真空,有虽假,但不是无,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在佛教中,“有”并不是实在的东西,而是着重于考察对象之间的因果关联。这种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向,是因明被称为佛教逻辑的主因。[7]因明学在印度的发展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无著和世亲的因明论著为古因明,从陈那以后的因明学被称为新因明。因明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为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藏传佛教各派都将因明列为必学科目,汉传因明经玄奘及其弟子发展后,随着唯识法相宗的兴起而兴起,又随着该派的衰落而衰落。[4]
因明学作为逻辑思辩方面的学科,已经被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亟需抢救、继承和弘扬的“绝学”。对因明学的研究,可以让因明的学科思维和社会生活结合,发挥其有益的功能。[2]而且,因明学与藏医药、法律等学科,在理论和哲学上都有联系,可以互相影响和发展。[8][9]现在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院都设有因明学科,从事因明研究、翻译、编辑的人员较以往也有了大幅增加。[10]

定义与内涵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