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前往天竺学习佛法的唐朝僧人、代表作《大唐西域记》
玄奘(公元604年—公元664年),唐代高僧,创立了中国的唯识宗,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法师、不空法师并称为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玄奘本名陈[],偃师[gōu]氏人。[1]
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前往印度求经学法,西行五万里,历经多国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知识,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自天竺归来,唐太宗派遣大臣房玄龄等亲自迎接,并大力支持其译经事业。贞观二十年(646年)应唐太宗要求,玄奘撰写了详细记载唐朝时期西域边境的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亲作《大唐三藏圣教序》,歌颂玄奘法师的佛学成就,在历史上广为传颂。显庆六年(664年)玄奘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安葬在白鹿原(今陕西蓝田),前来送葬的男女有数万人。[2]
玄奘在西域的17年间钻研大小乘各种学说。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佛学思想方面的领悟受到戒贤的赞赏,其成就使其在西域名声大震,返回京城后创立了唯识宗,和弟子窥基[zuǎn]的《成唯识论》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论著,另外译有佛教经典《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等。[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