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条

广东潮汕等地区的传统小吃
粿条是流行于潮汕、闽南、海南等地区的地方小吃,潮汕话发音为kue teo,香港地区音译为“贵刁”。[2][5]潮汕人也称之为“炊粿”“粿仔”,与之相类似的稻米制品包括广州人所谓“沙河粉”和客家人所称“[bǎn]条”。[1]粿条通常以米和水为原料,待米浆薄层蒸熟放凉后,用刀切成一指宽的条状。[4]
相传潮汕粿条源于广州传统名吃——沙河粉。后来被“潮汕人引入潮汕地区,再注入自己的理解并加以改良,逐渐自成一派,成为了潮汕粿条。[3]也有说法认为,粿条明代就已出现并成为祭祀用的贡品和食物,类似广州的沙河粉但历史更为悠久。清代以后,伴随着潮人大量移居海外,潮州粿条与福建面和海南龟啤(咖啡)并称,成为东南亚最大众化的食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柬埔寨难民把粿条带去巴黎[2]
粿条的吃法有很多,如泡粿条、炒粿条、干粿条和粿汁红桃粿等。[2][6][7]粿条口味顺滑劲道,其中牛肉粿汤、芥蓝素粿、菜脯素粿、沙茶干粿等很受群众喜欢。[2][7][5]
广东粉、粄、粿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用以充饥的物质食粮,更是岭南人民对生活的一种寄托,是历史长河里劳动人民智慧的凝结。以粿条为代表的米食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岭南文化中宝贵的部分。[8]

名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