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新

清末民初政治家
杨增新(1864—1928年),字鼎臣,号苣臣,云南蒙自人,清末民初政治家。[1][2]
咸丰九年(1864年)杨增新出生于云南省蒙自,是三兄弟中的次子,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举人,次年己丑科第二甲第31名。[1][2]历任甘肃中卫、平远知县,宁夏知州知府[3][4]宣统元年(1909年),杨增新前往新疆担任阿克苏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的道台职务。随后,他在宣统元年(1909年)被任命为阿克苏兵备道,宣统二年(1910年)晋升为新疆提法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他调任镇迪道尹,同时担任新疆提法使一职。[5][6][7]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新疆陷入混乱状态,[8]外有沙俄帝国主义煽动和支持蒙古“独立”,内有北洋政府指令新疆、伊犁阿尔泰出兵抵抗。[6]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疆伊犁地区爆发革命起义。杨增新升任新疆都督兼民政长。[5][6]杨增新面对动乱情势,集中全力先攘外后治内。民国二年(1913年)10月,沙俄驻阿尔泰领事擅自现定新疆军队驻地不准前进;11月,袁世凯同沙俄驻华使馆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声明另件》,将科布多割让“独立”的外蒙古;12月,帕勒塔沙俄非法签订《中蒙军队停战协定》,要新疆军队从察汗通古撤回元湖。杨增新断然拒绝,坚守疆土。[6]在新疆危机四起时期,杨增新凭借自己的政治影响和地位分而治之稳定局势。最终在民国七年(1918年)成功实现统一新疆的任务。[6]民国十七年 (1928年)杨增新遇刺身亡,享年64岁。[9]
杨增新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以谋略获得当地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支持,成功将阿勒泰收回并纳入新疆的管辖范围。[10]而且杨增新致力于维持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面临财政困难,杨增新通过与基层的沟通和互助,保证新疆的领土和完整,对维护新疆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10]著有《补过斋文牍[11]《补过斋日记》[12]《读易学记》等。[13]美国人拉提摩尔评价杨增新在处理当地各民族力量之间的平衡方面表现出色,使得新疆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此外,他还与苏联签订了通商协定,有效地阻止英帝国在新疆的势力扩张。[14]

人物生平

科举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