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2]是由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除人感染外,华支睾吸虫寄生于食鱼的哺乳类动物,狗和猫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3]
患者主要通过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或半生的鱼和虾而感染。[3]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4]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腹泻、肠胃气胀和乏力。[3]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为乏力、消化不良、头晕、眩晕、消瘦、水肿、贫血等,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障碍。[3]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长期成虫寄生可诱发肝胆管癌[2]在粪便、十二指肠抽吸液或胆汁标本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3]胆道手术中找到成虫也可确诊。[4]该病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首选药物为吡喹酮[2]无症状型或轻症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时,症状往往较重,病程迁延,肝功能也不易恢复正常。[3]
华支睾吸虫流行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其在俄罗斯联邦东部地区也有流行。[3]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华支睾吸虫,1908年才证实在中国存在华支睾吸虫病。1975年在中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种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已有2300年历史。[1]

病因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