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缺翅虫

仅分布于西藏境内的小型昆虫
中华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sinensis)属于昆虫纲缺翅目缺翅虫科

物种学史

1973年,该昆虫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形态特征

中华缺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3-4毫米。个体为褐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活动灵活。无单眼复眼触角呈念珠状,共9节。翅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也有无翅的种类。体长3~4mm,深褐色。头近三角形,稀布刚毛;触角念珠状,9节,2、3节最短,1、5、6节长于端部各节;上颚须5节,前颏分开;下唇须3节,端节最长,有毛。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方形,中胸和后胸成梯形。足有毛,跗节2节,第1跗节极短,第2跗节长,端部有2个镰形爪;后足强壮,后足腿节腹侧有1列8~9枚小刺,由基部向端部渐渐变短。腹部10节,腹节背板横向狭窄,雄虫第9节背板后缘有1个棒状突起,第10节背板有1个勺状突;尾须短,仅1节。腹部第8腹板有4根最粗大的刚毛呈弧形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