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裕和

原华东财政委员会副主任
宋裕和(1902—1970),又名宋友训,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寿水村人。1926年,在延寿参加农民运动,任第八区农协筹备委员、农协副委员长。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人物生平

宋裕和(1902-1970),汝城县延寿乡寿水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2岁,父亲因劳累过度去世。17岁,读过一年私垫。青少年时靠卖苦力为生。1926年,宋裕和积极参加农民运动,次年2月,任第八区(延寿)农协筹备委员,不久,当选为区农协副委员长,后继任委员长兼区农民自卫军大队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奉县农军总队部命令,带领延寿地区农军参加保卫县城。8月15日,国民党军十六军范石生部在土匪何其朗引导下攻陷县城,他同突围出来的农军到达[háo]头,与何举成带领的农军汇合,到江西边境开展游击活动。9月下旬,奉中共湖南省委指示,队伍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策应秋收起义,相继参加攻克桂东汝城县城等一系列战斗。
1928年2月,部队在韶关被范石生部围袭,宋裕和虽冲出重围,但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只得暂时回到延寿家乡。土匪胡风璋闻讯,派200多名匪兵前往缉捕,他穿过重重封锁上了井冈山,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当宣传员。后任连指导员、团政治委员、红三军支队和无线电总队政治委员。1929年12月参加古田会议,当选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任红四军经理处处长。1932年调任红军无线电总队政委。1933年5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后任第四局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三次负伤。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负责总参四局,主管后勤工作。长征路上的后勤工作非同寻常,为了部队的作战和生存,为了保障中央领导机关的基本生活需要,他想尽一切办法,既弄到粮食又要遵守红军纪律,通过一系列的爱民行动感动群众,从而得到群众的帮助,保障部队供给,受到红军指战员的称赞,被誉为后勤战线“四大金刚”之一。到达陕北后,任军委总部二局副局长。1936年,到红军大学学习。次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长。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以照片介绍他是跟随毛泽东从井冈山经长征到达陕北为数不多的领导人之一。
1938年1月,任皖南新四军军需处副处长、处长。他冲破日军设置的重重经济封锁,力辟财源,保证了军需供给。同时制定了新四军全军的供给标准和供给制度,并率先垂范,廉洁奉公。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员,率领各级后勤和地方支前部门,为取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菌战役的胜利,周密组织了各项战勤保证和支前工作。淮海战役中,他有条不紊地领导了庞大的后勤支前工作。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部队打到哪里,就保障到哪里"的方针指引下,组织支前民工达225万,动用冀鲁豫皖苏5省的力量,全力保障了参战部队、民工的供应,仅粮食就达5.7亿斤。1949年3月,兼任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了对大上海的接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