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事变

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马日事变是指1927年5月21日,原直系军阀部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许克祥部在长沙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因事变当天电报代日韵目为“马”字,故称马日事变。[1][2]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式合作。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胜利,全国各地工农运动快速发展。1924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在“清共”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汪精卫也授予蒋介石极大的临机处置权。[3][4][5][6]此后,蒋介石悍然发动“中山舰事件”“四一二事变”等反革命行动,又于1927年4月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对峙。与此同时,武汉国民政府内部以第三十五军军长何健等人为首的反动军官,不满工农运动使他们利益受损,也暗中策划“反共”军事政变。[7][8][6]许克祥父亲因作恶多端在湖南工农运动中受到惩罚,许克祥为此对共产党十分痛恨,誓报“辱父之仇”。1927年5月21日,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长沙发起反革命政变,造成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100多人遇害,即马日事变。[9][10]马日事变发生后,武汉国民政府派军方代表人物唐生智全权处理此次事件。唐生智抵达长沙后,向武汉国民政府提出党部及民众团体立着即停止活动;许克祥记过一次,留营效力。6月29日,国民党中政会批准唐生智的改组湖省省政府、湖南省党支部建议,马日事变宣告结束。[11][2][12]
马日事变使得两湖地区的革命形势从高潮渐转入低潮,此后在湖南省陆续发生敬日事变沁日事变等反革命政变,多地反动军官开始大肆残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分子。至6月上旬,湖南省被杀害者人数达一万人以上,马日事变被后世认为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合流反革命的前奏。[13][14]张国焘认为,马日事变是军队镇压农工运动获得成功的一次行动,是汪精卫明显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武汉整个局势转变的标志。[9][15][16]

名称来源

1880年清政府创办电报局,在当时打电报费用较为高昂,人们在发电报时往往以平水韵来对应数字日期。平水韵依据平、上、去、入 四个声调分类,然后按照“韵”分类, 共分106个类,每类找一个汉字做韵目。平声分为上下两卷,其中上下两卷15个韵。除此之外,上声为29个韵、去声为30个韵,入声为17个韵。在具体应用中,每月的1日至15日往往使用上平声的全部韵目,16日至25日使用上声的第16至第25韵目,26日到30日使用去声第26至第30韵目。马日事变发生于1927年5月21日,这一天电报代日韵目为“马”字,故称马日事变。[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