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指从食管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可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其中,60%~70%的消化道出血源于上消化道。[1]据2014年的资料统计,每年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约为50~150人/10万人口,约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2%。[4]
消化道出血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消化道肿瘤、痔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及性质,如呕血黑便、便血、贫血、甚至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根据粪便隐血试验强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下降等,可诊断消化道出血,并通过内镜、X线[bèi]剂造影、手术探查可明确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伴肝衰竭、消化性溃疡基底血管裸露等情况死亡率较高。[1]
早期识别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高的病人,并予加强监护和积极治疗,此为急性消化道大量出血处理的重点,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补充平衡液、葡萄糖盐水、PPI(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内镜止血等[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5]
中医关于消化道出血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到:上消化道出血属“血证”中的“呕吐”“吐血”。[6]现代医学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最早是1960年,马古利斯(Margulis)等人首先用血管造影术诊断消化道出血。[7]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