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

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堂
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1],原馆址在北京北河沿南口,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堂,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总教习为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3],初设英文班,后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2]
京师同文馆,还先后编著翻译了英语法语国际公法、西方法律、外国历史、化学、算学、格物、地理、医学等方面的书籍,其出书量在当时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还编译了其他外国语言类的教材,如杨勋的《英字指南》、龚渭琳的《法字入门》、张德彝的《英文话规》[3]
京师同文馆,1993年拆除,京师同文馆旧址大门上的雕花门额,1960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拨交中国国家博物馆[2]

创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