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訢

晚清宗室、洋务派领袖
爱新觉罗·奕訢[xīn](公元1833年1月11日-公元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主人,又被称为六爷[a][6]、恭忠亲王[7]、恭邸[8][b]鬼子六[1]、Prince Gong或Prince Kung[9]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孝静成皇后所生,与清文宗咸丰帝是异母兄弟,被封恭亲王、议政王,晚清时期宗室重臣,同时也是洋务派领袖。[3][2]
年少时的奕訢与奕[zhǔ][c]兄弟情深,但在经历了立储风波以及奕詝继位为咸丰帝之后,两人渐渐疏远。咸丰早期的奕訢倍受器重,但孝静成皇后的去世使奕訢与咸丰积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入侵,咸丰外逃,命奕訢留京谈判,奕訢与英、法、俄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之后奕訢倡导洋务运动,一方面想借助洋人的力量镇压国内的起义势力;另一方面想通过效仿西方以自强。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去世,奕訢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把持朝政大权。掌权期间的奕訢兴办洋务,主张发展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开始着手组建海军。奕訢的理政与声望让慈禧太后感觉到了威胁,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病逝,光绪继位,慈禧太后联合光绪帝的父亲奕譞[xuān][d]对奕訢进行排挤与打压。光绪十年(1884年),奕訢被慈禧罢黜,此后居家养病十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清甲午战败,慈禧被迫起用奕訢理政,但此时的奕訢已至暮年,重新理政的奕訢对日主和、反对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病发去世。[3][10]
爱新觉罗·奕訢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其对外主张由最初的主战转变为后来的主和。[11][12][13][3]奕訢主政期间,于国内镇压起义的同时倡导洋务以谋强国,在他的主张与理政下,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发展,中国最早的海军北洋水师也在他的督促下开始筹建;[12][13][14][15]于国外,奕訢面对列强的无理条件一味妥协,成为了西方列强于中国获取利益的“代言人”。[12][13][16]奕訢死后,光绪帝亲自到灵前祭奠,赐谥号“忠”。[3]

人物生平

道光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