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鼎

齐鲁大学训导长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山东省安丘县万戈庄人。幼年家贫,由外祖母供应上学,先后就读于安丘德育中学、潍县广文中学(今潍坊二中)和齐鲁大学[1]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2]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3][4]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5][6]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简介

吴金鼎著名考古学家,安丘县宋官[tuǎn]乡万戈庄人。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继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爱上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历史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至1929年10月,他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2.5公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曾6次前往考察,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掘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撰写并发表了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确立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他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年至1940年,他与曾昭燏、王介忱(吴的夫人)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