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出生于澳门(一说日本横滨、一说上海)。[4][2][1]梁启超的次子,原籍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
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随后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
1930年,梁思永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7]1931年,梁思永主持城子崖第二次发掘。[8]同年,梁思永参与了河南安阳小屯及后冈的发掘(史语所考古组在安阳殷墟的第四次发掘)。[9]1936年夏,梁思永主持发掘了瓦屋村、大孤堆的龙山文化遗址。[10]1950年,梁思永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在病床上坚持工作,为该所的建立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11][12]1954年4月2日,梁思永因病逝世,年仅50岁。[13]
梁思永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在学术成就方面,他通过后冈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他在侯家庄商王陵区主持了中国考古学史上少有的大规模发掘,发掘10座大型陵墓和上千座“人牲”祭祀坑,揭示出商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残酷状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