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

中国甲骨学家、古史学家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字彦堂,号平庐,河南省南阳县人。他是中外知名甲骨学权威和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第一人,他发现了大龟四版和贞人说,将甲骨文分为五期,提出十个断代标准和建构殷历,以科学方法研究商代制度和地理,学术贡献卓著,与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并称“甲骨四堂[1]。他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学习,并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至1946年,董作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多个职位,并在1948年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还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兼任台湾大学教授。[2]
董作宾对甲骨文的研究贡献卓著,尤其是在1928至1934年间,他主持或参与了8次殷墟发掘,并专注于甲骨文字的研究。他主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收录了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中首次提出通过“贞人”推断甲骨文时代的方法。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确立了甲骨断代学说,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分为五个时期。此外,他还研究了殷代年历,著有《殷历宏》。[2]
董作宾的学术论文约200篇,内容涵盖商代历史的多个方面。他的学术成果被收录在《董作宾学术论著》《平庐文存》以及《董作宾先生全集》中。[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