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肸

春秋后期晋国政治家、外交家
羊舌肸,字叔向,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食邑在杨(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故又称杨肸;主要活动在晋平公晋昭公时期,时间约为前557年到前526年。[1]
羊舌肸,为晋武公之后;其祖父称羊舌大夫晋献公时任军尉;其父羊舌职;连任晋厉公、公两朝的中军佐;羊舌肸自幼好学,博览强记;晋悼公时(公元前566年前后)任太子彪的老师,太子彪即位(即晋平公)叔向继续任太傅,兼上大夫。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曾因弟羊舌虎、叔党一案牵连坐牢,祁奚营救出狱后,仍为晋平公之太傅。[2]
羊舌肸尽忠辅国,为国分忧,且能秉公办事。晋昭公四年(前528年)其弟叔鱼因受贿被邢侯所杀,韩宣子问其罪名,回答说:“同罪。”孔子赞叔向为历史上一个正直的人,并赞扬他能“治国制刑,不隐于亲。”羊舌肸在处理事务上,也有远见;周景王十年(前535年)郑国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叔向派人送给子产的信上说:“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他见单子视力下降,说话缓慢,就预言单子快要下世。他听见鲁昭公对国事不紧迫,就料到昭公即将失去王位。羊舌肸曾提出立国必须有贤臣、良主、具谋策、有民附,四者兼备谓有德,五个条件具备,方可建霸业。[2]晋国公室日益没落、私家势力日益强盛的情况下,叔向一心为公室,抓住传统旧制不放,显然不合时宜。所以就在叔向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不久的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就被灭掉,其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人私家手中。[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