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悼公

东周春秋时期的悼公
晋悼公(公元前588年一公元前558年),姓姬,名周,一作纠,又名周子、孙周。晋国第二十八位国君,在位时间十六年。[4][2][1]
晋悼公是晋厉公的侄子,晋厉公八年(公元前573年),栾书荀偃弑杀晋厉公,迎孙周回国即位,是为晋悼公。[2]晋悼公登基后,驱逐不臣七人,在国内修政施德,恢复旧族地位,起用魏相赵武为卿,重用韩厥魏绛,重组八卿;重新修订兵法和法令;增设军尉和司马管理军队;救济贫困百姓,减轻赋税力役。[3][4]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开始联合诸侯在虚朾救宋;次年,在鸡泽举行盟会磋商伐楚;悼公五年(公元前569年),采用魏[jiàng]建议推行"和戎狄"的策略;三年后,悼公邀请诸侯在邢丘,确立列国朝聘之礼;次年十一月,与各诸侯在戏地同盟;悼公十年(公元前564年),和诸侯在柤地会面,灭偪阳赠还给宋;翌年秋,在[]城北,晋悼公联各诸侯伐郑;悼公十二年(公元前562年),郑国赴萧鱼会盟求和,晋国复霸中原。四年后,晋悼公准备举行会盟讨伐邾国莒国时生病,十一月暴亡,时年29岁。[3][4][5][6][7][8][9]
晋悼公在位期间,对内开展改革,任用贤能,缓和了国内矛盾;对外与各诸侯国九合会盟,并且保宋、服郑、抗秦、疲楚,使晋国的霸业恢复。[a][10]历史上对晋悼公的评价都是褒奖,与晋国争霸的楚国令尹子囊曾劝楚庄王,未到征伐晋国时候,认为此时晋国君明臣忠,上让下竞;[1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肯定了晋悼公的成就,认为晋国自悼公之后一天不如一天;[1]而近代学者顾颉刚则认为,晋悼公虽把郑国征服,但他也吃了楚人联秦的亏;历史学家童书业也认为晋悼公的绩业有很大的局限性。[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