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腺瘤

发生在结肠的一种息肉性病症
管状腺瘤是发生在结肠的一种息肉性病症,是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以往常称为腺瘤性息肉或息肉样腺瘤、结肠腺瘤,属结肠癌癌前病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发病率差别很大,40岁以下的发病率低,60岁以上较高,男女无明显差别。常与管状腺瘤伴发的综合征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腺瘤数量随青春期发育逐渐增多。出现症状多在15~20岁,40岁左右可发生癌变。管状腺瘤大多数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bèi]灌肠时发现。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泻便血,多发腺瘤或腺瘤较大时,可出现腹痛,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等症状。结肠腺瘤无论其大小,部位如何,治疗原则上均应内镜或手术切除。FAP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全结肠切除)。活检或手术标本应作病理学检查。管状腺瘤是一种具有明确癌变倾向的腺瘤,其组织学分类绒毛状成分<20%,最常见,以有蒂者居多,>2cm时癌变率显著增高。瘤体越大,恶变概率越大。积极接受治疗,可治愈。

病因

  • 管状腺瘤的病因尚不明确。
  • 部分患者有遗传因素存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整个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腺瘤数量随青春期发育逐渐增多。出现症状多在15~20岁,40岁左右可发生癌变。
  • 高脂肪食谱与摄入食物纤维不足。
  • 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参与此病的发生。
  • 发病年龄段
    临床特点60岁以上老人多见,无性别差异。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mén]诊界限清楚,活动。

症状

  •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
  • 常见的症状为便血,血多附在粪便表面,色鲜红,量不多,混有黏液,有时会有较大量的出血。因长期慢性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
  • 大的腺瘤可出现腹痛、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严重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 有些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