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

一种思想立场
虚无主义(nihilism)是一种思想立场,这一词汇来源于拉丁词“nihil”,意指“无”(nothing at all)。不同的哲学家对于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虚无主义指的是一种对于价值、意义、真理等基本概念的否定,它认为这些概念都是虚构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无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皆空”,即不存在任何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虚无主义者通常会质疑传统价值观,并试图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1]
虚无主义可以追溯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思想中。他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上帝已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就失去了道德标准和意义。尼采认为,人类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在哲学上最早由德国宗教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提出。1799年, 雅各比写了一封公开信, 批评费希特的先验唯心论为虚无主义。因为19世纪60年代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兴起, 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的小说《父与子》问世而为人熟知。[4]
历史上对虚无主义概念的使用,先后出现过认识论、审美论、价值论存在论四种使用模式。雅可比、费希特等人所使用的虚无主义,主要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展开;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中的“虚无主义”,主要代表一种审美观念;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所言及的是价值领域的事情;而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则是对存在问题的关注。虽然这些使用模式之间有所区别,但否定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5]
虚无主义是一种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信仰丧失从而怀疑一切的生存状态。它强调人类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探索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4]虚无主义运用到文学中,表现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虚无主义者否定传统、通过激进贯彻科学主义而否定艺术、宗教和一切非科学价值,[6]通过价值重估,追求一种新的、真正崇高、真正高贵和健康的价值。具有强烈虚无主义特点的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艺术流派。达达主义强调艺术品效果,追求完全自由,用批判的观念在重新审视传统。其艺术方法是使用现存品, 运用随意的、偶然的纸品进行拼贴。达达主义深刻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至今,现代的很多设计师到现在还在使用拼贴和堆砌的方法, 运用成品来设计作品。[7]

词源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