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
让-保罗·夏尔·艾马尔·萨特(法语: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16区,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第14区去世。萨特以其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而闻名世界。萨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1]他的思想与学说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研究。[2]
萨特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3]他于1924年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毕业后于1929年参加法国哲学教授资格会考,获得了第一名,同时也认识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之后两人共度一生。[4]1933到1934年,萨特在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于1938年出版的小说《呕吐》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积极参与法国抵抗运动,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努力。1943出版的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战争结束后,他和好友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引领者。[5][6][7]萨特于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标志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探索。[8]
萨特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存在主义领域,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体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突显了对个体自由的重视。[5]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强调个体选择与“他者”的争斗,并揭示了存在主义焦虑的复杂性。[9]在人生后期,萨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质疑,强调了人的存在和选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他关心社会正义和政治体制,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批判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拒绝,他强调对个体自由的维护,并对集体主义的倾向提出异议,使他在左翼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声音。[8]
萨特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等;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等;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1936)、《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1985)以及传记萨特自述》(1959)、《词语》(1946)等。作为一名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被认为是对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切;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立场引起了争议,他曾与法国共产党合作,但在后来对苏联的批判使他与共产党疏远。他支持毛泽东主义的做法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过于激进,而另一些人则赞赏他对社会变革的执着追求。[10][11]萨特的伴侣波伏瓦在《萨特传》中用一句话总结了萨特的一生:他总是不断地怀疑自己;他不否认自己的“意识形态兴趣”,但他不想让它给整个地吞没。他常常选择“在思想上反对自己”。他努力去“脱胎换骨”。[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