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

民间传说中的司灶之神
灶神又名“灶君”“灶王”“东厨司命”等,[1]是传说中的司灶之神、饮食之神。[2][3]灶王是中国民间较为古老的神明之一,起源于古人对“火”的自然崇拜。晋代以后,相传又被尊为天地督察使,[4]葛洪在《抱朴子》中便记载,灶神在每月的最后一天会上天,向玉帝汇报人们的善恶功过。[5]
关于灶神的身份有:炎帝黄帝、苏吉利等多种说法,民间所传多为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所记载的张单,长得黑面长须。[4]明清以后,灶神的形象逐渐变得体态臃肿、圆滑世故。[6]灶神图中,灶神或是一人独坐,[7]或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的灶君、灶君夫人形象,[6]有的还会有文臣武将、男女童子分立两旁。[7]
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其实,早在记录先秦礼制的《礼记·月令》中已有祀灶的记载,它就被列为国家祀典的七祀(或五祀)之一,受天子和庶人供奉。[4]后来,民间逐渐演化出灶神在每年小年夜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的传说。于是,就有了小年祭灶”的习俗。[8]除了中国外,在越南韩国日本等国也存在灶神信仰。日本灶神被称为三宝荒神等,[9]韩国灶神来源于《门前本解》中的正妻形象,[10]越南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将灶神作为重要的民间神祇,也有拜灶神的传统仪式。[11]灶神形象经历了几千年的信仰转变,都寄托了民众避祸求吉、趋利避害的心理,成为了传统文化中难得的信仰实例。[12]

信仰由来

灶神发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13]因此最初灶神与火神是连在一起的。[14]灶炉趋于完善后,灶神从火焰中独立出来,自然崇拜逐渐转向人神崇拜。[13]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是炊事的主要承担者,而且还承担着生育的责任。因此,先民们将母系氏族首领的形象化为保护氏族与家灶的神。[12]随着社会变迁父权制社会的出现,灶神的形象也逐渐被男性所取代。[12]这时的灶仍是集体大灶,“灶神”也享受着崇高的地位。步入阶级社会后,集体性的祭拜活动成了一家一户的个体活动,灶神也由氏族部落之神,变为家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