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

成鱼尾鳍后缘呈扇形的热带鱼类
尼罗罗非鱼(学名:Oreochromis niloticus)是慈鲷科、罗非鱼属鱼类。它是一种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diāo]科下的鱼类,又名尼罗吴郭鱼、南洋鲫仔。尼罗罗非鱼是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湖,分布在非洲、以色列沿海的河川,主要分布于塞内加尔水系尼罗河水系和埃及的湖泊,也分布于沃尔特水系和尼日尔水系。它已被广泛引进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被联合国推荐为优质水产养殖品种。

动物学史

养殖史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世界水产增殖会议,把罗非鱼定为向世界推荐的养殖鱼类。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从苏丹青尼罗河引至沙市2-3厘米的尼罗罗非鱼22尾,其中雌鱼10尾,雄鱼12尾。这批鱼经3个月的试养,10月8日干池起捕,最大个体重245克,最小个体重130克,平均195克,全部转入室内越冬,1979年1月繁殖第一代鱼苗。同年5-6月份,在该所试验场,与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生长对照和繁殖等试骏,9月17-20日全部试验验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好等许多优良经济性状,比莫桑比克罗非鱼增产30-50%。当年10月份向中国全国推广。同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从同一水域又引进30尾(78-2系)交湖北省水产局安排养殖;广东省通过华侨从泰国引进了该鱼。1985年,湖南省水产局从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下游引进9尾((85系)。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埃及引进一批。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从菲律宾引进尼罗罗非吉富(GIFT)品系和埃及品系。1995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再次从青尼罗河引进53尾(95系)。1999年,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又从埃及引进一批。此外,中国台湾省于1996年从日本引进了该种鱼。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