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
东魏(534年—550年),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元善见建立的地方性政权,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史称“东魏”,与北魏的另一个分裂政权“西魏”作区分。东魏共历一帝,国[zuò]十六年。[1][2]
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大丞相高欢不睦,为摆脱傀儡身份,元修率兵讨伐高欢,兵败后为躲避高欢的追击,元修西迁长安,投靠北魏将领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拥立元善见称帝,并迁都邺城,建立东魏政权。宇文泰则在毒杀孝武帝后扶持南阳王元宝炬即位,建立西魏。此后,东、西两魏开始长期对峙。[2]东魏建立后,多由高欢把持朝政,并征伐西魏,双方先后爆发了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璧之战等多起战争,东魏胜少负多,部分城池被西魏占领,损失大量士兵及各类武器、[kǎi]甲。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故,其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因畏惧司徒侯景位高权重,想要削夺其权,侯景即叛出东魏。东魏派兵征讨侯景,西魏趁机占领东魏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荆州(今河南嵩县)、广州(今河南鲁山县)、颍州(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东魏自此国力大伤。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被刺杀身亡,其弟高洋接任执掌东魏朝政。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废掉元善见,建立北齐政权,自称齐皇帝(是为北齐文宣帝),东魏灭亡。[3]
东魏疆域范围大致包括河北自晋州东,河南洛阳东,北界沙漠,东至渤海,南略至江(由今绥远沿陕、晋交界一带地,至安邑东北迤东,渡河自洛阳、南阳以东远江)。[4]政治上,东魏承袭北魏末期官制,建国初期东魏吏治腐败,高欢曾试图革新吏治,最终失败。[5][6]军事上,东魏实行世袭兵户、丁兵制、私兵制。[7]经济上,东魏承袭北魏均田制,高欢多次清查户籍,以增加租税赋役收入。[8][9]文化上,东魏盛行儒学和佛教。[10]相关遗址有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园陵和元[]墓,[11][12]出土相关文物有张显珍造一佛二菩萨像和蝉冠菩萨像等。[13][14]

国名由来

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中的东和西指的是地理方位,由于“东魏”领地是原北魏洛阳以东,同时其都城邺地位于西魏都城长安的东部,因此为区别占据西方的西魏政权,而称之为东魏,[1]两个政权都在名义上表示自己是北魏的后续正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