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

北魏、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
高澄(公元521―549年),字子惠,其祖籍是渤海[tiáo]县(今河北景县[1],公元521年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出生。他是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母亲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澄是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5][2]
高澄自幼聪慧过人,深受高欢的宠爱。[2]中兴元年(公元531年),高澄被立为渤海王世子,此后在高欢的支持下入朝参政,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期间担任大行台、尚书令并州刺史等官职,迅速确立了他的权威。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高澄代理吏部尚书职务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高澄被加封大将军,担任中书监、吏部尚书等官,开始整顿吏治。武定五年(公元547年),父亲神武帝高欢去世,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后来在侯景之乱中,高澄帮助东魏政权吞并了两淮,收复了颍川(今河南禹州)。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在高澄受禅位之前,被厨师兰京用计刺杀,终年29岁。其弟高洋继位,追谥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2]
高澄当政期间,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完善律法,肃清吏治,开拓东魏疆域,将东魏的政治经济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北齐的政权建立奠定了基础。[2]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中肯定了高澄为北齐政权的建立发挥的重要作用。[6]

人物生平

年少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