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

中国古代区划
安邑是中国古代区划,现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区域。安邑位于黄河之滨,三晋[a]之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大禹之子夏启建都于此,命名为安邑,之后安逸也被称为“华夏第一都”。[1][2]
安邑在周朝时属于晋国周武王封姬于此。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城在安邑。秦朝时称安邑县,属河东郡,是郡治所在地。汉代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北魏[jiā]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属秦州河北郡,是现夏县得名之始。北周改属安邑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宋代属陕州。元仍袭旧制。明属平阳府解州。清属直隶解州。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民国19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1950年属运城专区。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3]

基本介绍

一,古为禹王之都。 《帝王世纪》:“禹都安邑”,即此。后为夏之都邑。战国时为魏都安邑。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立为北安邑县、南安邑县,属河北郡。太和十八年(494年)北安邑县,改名为夏县
二,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南安邑县恢复安邑县名,属河北郡,。北齐北周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