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中国历史朝代
东晋(317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西晋,下启南朝的朝代。西晋灭亡后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方建立,共传11帝,历时104年。[11]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史称东晋,是为晋元帝。在此过程中世家大族琅[]王氏出力甚多,东晋建立后,琅琊王氏的王导身居宰辅,其兄王敦坐镇长江中游,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晋元帝在位时期任用近臣,打压门阀士族,使得士族不满,最终导致了王敦之乱,晋元帝也因此忧愤而死。即位的晋明帝虽然平定王敦之乱,但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仍然地位稳固。晋成帝即位后,出身颍川庾氏的外戚庾亮与王导争权。庾王相继去世后,出身谯国桓氏的桓温掌权,其坐镇荆州,灭掉了蜀地的成汉政权,又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战果。桓温死后,出身陈郡谢氏的谢安掌权,他与坐镇荆州的桓温之弟桓冲合作,东晋局势得以稳固,并在孝武帝太元八年(383)的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南侵。谢安去世后,孝武帝任用其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掌权,力图重振皇权,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至此改变。[12]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先后掌权,却引发了孙恩、卢循起义,荆州的桓温之子桓玄趁机反叛,并攻陷建康,自立为帝,建立桓楚。出身北府将的次等士族刘裕起兵攻灭了桓玄,控制了朝政。刘裕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到十二年(416)间,先后北伐灭南燕、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消灭割据巴蜀的谯纵、北伐灭后秦,积累了极大的声望。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东晋至此灭亡。[11]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门阀士族先后掌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门阀政治。孝武帝统治后期,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逐渐衰落,皇权出现了短暂的振兴,但最终还是被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所取代。[11]在经济上,西晋灭亡后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13]在思想文化方面,魏晋玄学仍继续流行,外来的佛教与本土道教也进一步发展。东晋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新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顾恺之的绘画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5]

国号

“晋”原本是西周春秋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晋国疆土占据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地跨黄河两岸。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而亡。司马氏是河南温县人,温县曾属于晋国的领地。建立晋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曾被魏帝受封为“晋公”“晋王”。所以司马炎以“晋”做为国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