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道子

东晋晚期宗室、权臣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温县人,是东晋晚期的宗室和权臣。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1][2],母亲是李陵容。司马道子最初被封为琅邪王,后来被迁封为会稽王。他曾担任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六条事等重要职务。在孝武帝朝,司马道子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因此被委以朝政大任,排挤了陈郡谢氏士族,使得皇族的权力得以提升。 然而,孝武帝和司马道子都嗜酒[3],司马道子也任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人[4],导致朝政逐渐败坏。与此同时,孝武帝信任的臣下对司马道子的党羽不满,两派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主相之间的斗争。 孝武帝去世后,司马道子成为辅政者,继续任用王国宝等得宠臣子,这引来了王恭的兵讨。虽然司马道子屈服,但他仍试图与司马尚之王愉等人抗衡,结果招致了王恭的第二次讨伐。最终,司马道子依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了局势。 然而,之后的政务都由司马元显掌握,而司马道子则沉溺于酒醉之中。最终,司马元显在桓玄的进攻下失败,司马道子也被流放,并不久后被御史杜竹林毒杀,时年仅39岁。 桓玄之乱平定后,安帝复位,大将军司马遵总摄朝政,追赠司马道子为丞相,并派司马珣之迎回司马道子的灵柩,最终与王妃合葬王妃陵。他被追赠谥号为文孝王。

人物生平

抑谢兴马

司马道子年轻时就以恬静寡欲而受谢安称许。咸安二年(372年)七月己未日(9月12日)受封琅邪王,食邑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兼摄会稽国,领会稽内史。
太元五年(380年)加开府,领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