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

中国明清时期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东周列国志》,又名《东周列国演义》,是中国明清时期形成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参照史传,将明中叶余邵鱼编撰的《列国志传》改写为集中叙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列国志》,全书共一百零八回,七十多万字。清乾隆年间又经蔡元放的修订、评点并更名为《东周列国志》,自此得到广泛的传播。[1][2][3][4]
《东周列国志》主要书写从西周末期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期间,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中心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和争霸的历史故事。全书时间横跨五百多年,故事线索纷繁,但叙事主次分明,引人人胜;人物众多,但大都形象生动;语言以浅近流畅的文言为主。[4][5][6][7][8]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追求“信实”一派的代表作,思想性和艺术水平较为突出。二十世纪以来,《东周列国志》及其中的列国故事,广泛通过连环画、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等媒介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上,《东周列国志》不仅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亚洲各国,近代以来在西方很多国家也都有藏本和译本。[3][6][9][10][11]

成书

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历史是后世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东周列国志》就是历代列国题材作品的代表。有关东周列国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传中,这也成为后世列国故事最主要的素材来源。较早讲述列国故事的是宋元话本,如《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前集》等。到了明代,随着章回小说的发展,东周列国题材小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周列国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历经三个阶段最终完成。[3][6][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