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言论和各国史料的汇编
1
6
《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言为主、按国别编[zuǎn]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2]由西汉刘向(公元前79-前8年)编校整理成书。[3]该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策略主张及他们游说的活动过程,[4]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整理编纂的演说辞和各国史料汇编。[5]
全书初无定名,曾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重新校定编次,按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战国策》。[3][6]其成书历经三个阶段,为战国和汉初纵横策士所创作[7],由习纵横之术者所收集[7],再由西汉刘向编辑定名[8]。该书文体以游说体为主,另有诏令类、奏议类、书[]等类别。[9]《战国策》经刘向编定后,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流传到北宋,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巩作了校补。到了南宋,在曾巩校补基础上出现两种本子:一种是姚宏的续注本,另一种是鲍彪重定次序的新注本,元代吴师道又对鲍本作了补正。[10]现今有多种版本盛行。[11]
《战国策》记事,上起智伯之亡,下迄战国末年,共记载了二百四十年左右的史事,[a][13]记述了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之动态及当时各国谋臣策士的游说和互相辩驳之辞,是研究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宝贵历史资料。[4][14]该书产生于一个政治变革、军事混战、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真实反应了战国策士的精神风貌[4],集中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选贤用能的人才观[1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进步的民本思想[16],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腐朽[4],内容驳杂,对后世影响深远,[17]其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尤为突出。据统计,《史记》采引《战国策》九十余处。[18]此外,《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具体而深刻,对后世文学语言亦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19]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

性质

史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