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

中国战国时期七个强盛诸侯国的统称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形成的七个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此七国争雄称霸,后世称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史记·匈奴列传》载:“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战国策》一书,后人将这段七雄兼并的历史称为“战国”。[1]
战国时期,一般认为以公元前475年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为开端,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作为结束。在此期间,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政治、农业、刑法等方面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在持续两百五十多年的战乱纷争中,七国并肩称雄,时而“合纵”“连横”,时而冲突对峙。战国后期,秦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2]
《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最早用“冠带战国”四字来描述战国七雄的,其中“冠带”指文明同源周朝。而刘向也在《战国策》中指出战国列强“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2][3]

名称由来

“战国”之名,来源于书名《战国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móu]争权,尽为战国。”战国七雄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史记·匈奴列传》载:“冠带战国七。”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代表着“礼乐征伐自大夫”的战国时代开始,也标志着战国七雄的出现。自此晋国消失,韩、赵、魏三国出现,加上宋国衰落、远离中原战乱的燕国日渐强大。称雄称霸的诸侯国,从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变成了战国七雄:齐、燕、韩、赵、魏、秦、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