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a]赵氏、魏氏和韩氏三卿族瓜分晋国取而代之的事件。历史上也视“三家分晋”为春秋和战国分水岭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该书的开篇。[1][4]
晋文侯之子晋昭侯于公元前746年继位后,将文侯之弟成师封到曲沃[b]成师的小宗实力逐渐壮大,自晋昭侯始,五代六位晋侯均为小宗的成师和他的子孙杀害。曲沃成师的小宗最终实现了对文侯大宗的代替,史称“曲沃代翼”。晋献公时期,又因宠爱骊姬,造成庶子战胜嫡子太子继位,[c]晋国经历了百年公室内斗和消耗,令晋君对公室缺乏信任。形成晋献公的“国无公族”[d]制度和晋文公“不蓄公子”[e]的国策,令晋国无公族,权力旁落到异姓公卿大夫的头上,[6][7]军事上,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军队实际领导权,并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实现了正卿专政;经济上,卿大夫们的采邑将隶农变为封建制农民,废世袭改食禄官僚制度,改善生产关系,调动生产积极性。晋国逐渐形成了“政在家门”的局面。[8]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后,[f]轮流执政晋国国政的六卿则出将入相,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卿族的手中,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1][9]公卿之间又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兼并,祁氏、羊舌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相继被灭,赵、魏、韩三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历史上也将赵、韩、魏三国并称三晋[1][10]
晋国春秋强国,[11]晋文公晋悼公称霸百年。三家分晋且断绝了晋国宗庙的祭祀,令社会价值体系发生剧变,周礼和信义被统治者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推崇实力和强权。三家分晋后,从斗争中胜出的三晋依托晋国百年霸业积累的雄厚资本,快速成长与发展,尤其是魏国魏斯的统治下,重用李悝吴起等人才、积极变法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12]三家分晋对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三家分晋也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3][14][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而周天子先封小宗的曲沃武公为晋君,再封卿大夫赵、韩、魏为诸侯,自己破坏礼法纲纪,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4]

背景

晋公室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