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是一种眼科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变发展缓慢,可长达10年以上。带状角膜病变常继发于各种重症眼病后期如虹膜睫状体炎、绝对期青光眼角膜基质炎、眼球萎缩、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等,或者系统性疾病如血钙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早期无症状。当角膜混浊带越过瞳孔区时,视力下降。如发生角膜上皮糜烂,可引起畏光、流泪及眼痛等刺激症状。晚期患者视力可明显减退。初期的角膜混浊轻微,肉眼不易发现。混浊明显时可见不同程度的角膜毛玻璃状混浊,位于睑裂部暴露区角膜,相当于前弹力层水平,分别在鼻、[niè]侧近周边处,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浊斑。经多年变化后两端混浊融合成3~5mm宽的带状病变。有时可伴新生血管生长。继发性角膜带状变性常发生于眼部原发病变的晚期,病人常无不适,故一般已无治疗意义。对于有治疗价值者,仍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目前可以用依地酸钙钠EDTA-Na)滴眼液刮除或者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手术来去除角膜混浊。对继发有全身病者,还必须治疗原发病。带状角膜病变可并发角膜沉着物(KP)、虹膜萎缩及眼压升高等。对于尚有部分视功能的患者,治疗后可恢复部分视力。但在术后3~4年内可能复发。

就诊科室

  • 眼科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