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生卒年不详,姓墨名翟,战国时期至唐宋年间皆持此论,自元代开始有争议。[4]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又说宋国人或楚国人),[1]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5]墨子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6]
墨子出身平民(有说其为贵族之后)[7][8],精通手工技艺。他早年多在鲁国生活,深受儒家学说影响,但后来厌倦儒家烦琐的礼制,创建了墨家学派。他曾到齐、宋、卫、楚等国游历,宣扬自己的学说,游说大国不要攻击小国,有“止楚攻宋”[9]“止齐伐鲁”[10]“止鲁阳文君攻郑”[11]等事迹。[12]
为了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的,墨家思想以“十论”(即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兼爱、非攻)为主体,是墨子为救社会之弊而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学说。[13]他探究了知识与逻辑方面的问题,论述知识的分类与来源,[14]并提出了检验知识真伪的“三表法”,又以“心之察辨”作为其补充;[15]在其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逻辑体系中,他阐明了“辨”的目的与作用,论述了关于“辨”的四项原则和七种方法。[16]同时他在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所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圣”。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5]

人物生平

关于墨子生平史料记载颇少,《史记》无其传记,只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二十四字描述[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