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

墨学重要思想
非攻,指对攻战的反对,并用“义”的标准划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1][3]是墨子的政治和军事主张之一,[4][5]同也含“兼爱”的伦理思想。[6]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动荡,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攻伐。在墨子看来,只知自爱、不知兼爱,是争端和祸乱的根源,会导致父不慈、子不孝、君不惠、臣不忠,并最终造成互相争夺、攻伐的局面。基于此,墨子形成了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治世思想。[6]面对当时无法避免战争的客观现实,墨子进一步提出了“非攻”,以及立足防御、好战必亡的战争观,将是否主动发起战争作为衡量战争正义与否的标准。[1]此外,他还区分了“攻”与“诛”的不同,即讨伐无罪之国是“攻”,讨伐有罪之君则为“诛”。“攻”是不义之举,而“诛”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7][3]
墨子的“非攻”思想展现了良好的道义追求,对人的内在道德的推崇,以及对战争的抨击,体现了墨子渴望救国救民、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在劝导统治者放弃战争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做了众多努力,其中的“止楚攻宋”[8]“止鲁攻郑”[1]等故事,被后世称为仁举。[4]

定义内涵

非攻是墨子的反战思想。墨子认为,战争是有害的行为,当大国攻伐无罪之国时,“人其沟(边)境,[]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yīn])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这对该国的人民是一场浩劫,对侵略者也没有好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