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朔

确定每月第一天的计算方法
定朔是古代中国传统历法中,确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种计算方法,与平朔相对。这种算法的原则是,将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相同(日月合朔)的时刻称为“朔”,将含“朔”的当天称为“朔日”,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南朝宋何承天、梁虞[kuàng]北齐信都芳以及隋刘孝孙刘焯等,都曾建议在历法中采用定朔,但未被采纳。直到唐傅仁均修《戊寅元历》时,才初次采用。但按日、月的实际运行,在连续两次定朔之间的时间长度,其最长与最短之差,亦可达12小时多;因而根据定朔来安排,有出现接连三个至四个大月和连续三个小月的可能。如在贞观十八年(644),预报次年九月起,有四个月连续为大月,这就成为当时反对用定朔的事实;因而又恢复用平朔,直到麟德二年(665),才又重新采用定朔,但也不彻底,例如麟德历为避免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相连现象,采用迁就方法,把朔日下推一天,使第三个小月变成大月;或上退一天,使第四个大月变成小月。这种方法直到元《授时历》才革除。[1]

发展历程

南朝刘宋何承天撰元嘉历,主张废平朔而用定朔,也就是以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以日月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为望,以这天为望日。之前用平朔虽然一大一小甚有规则,但和天象不符,用定朔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太史令钱乐之和兼丞严粲等虽然认为元嘉历优点很多,可以颁行,但提出批评:“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于推交会时刻虽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请何承天考虑修改。员外散骑[láng]皮延宗也不赞成用定朔,最后何承天仍用平朔法。
梁朝虞 造历主张“月朔以迟疾定具小余,有三大二小”,因侯景之乱,新历未及施行。北齐信都芳私撰灵宪历,用定朔,称:“何承天亦用此法而不能精,灵宪若成,必当百代无异议者。”但历法还没完成他就亡故。
侯景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