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焯

隋朝天文学家
刘焯(公元544年—公元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隋朝天文学家、学者、教育学家,与隋代经学家刘炫合称“二刘”。[1][2]
刘焯出生于普通小吏家庭,自幼聪敏,早年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后和好友刘炫结伴到藏书家刘智海家整理、学习典籍十年,成为州博士。[1][3]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前后,刘焯被翼州刺吏赵煚聘为从事,后考中射策甲科秀才,入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参修国史、参议律历。[3][2]因质疑道士张宾所撰写的《开皇历》,刘焯被调入门下省,迁员外将军,在秘书省考经校典,后因假还乡,被县令韦之业聘为功曹,假满复职后曾奉敕参与考定石经。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刘焯与诸儒辨经后遭妒者陷害,革职为民,赋闲十余年,期间教书、著述、考订儒学经典等。[3][2]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刘焯受皇太子杨广征召著成《皇极历》,却因政治原因被搁置不用,次年称疾罢官。[1][4]仁寿二年底(公元603年初),刘焯返京任云骑尉,受命修定礼、律,但又因对前太史令张胄玄历法存有异议遭到打压。[5]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刘焯再次罢官还乡,后因张胄玄历出现错漏,隋炀帝有意推行刘焯所撰的《皇极历》,但直到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刘焯病逝,也未推行。[1][3][4]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皇极历》基础上撰成《麟德历》,并颁布施行。[6]
刘焯精于天文学、数学、儒家经学、音律,主要著作有《稽报》十卷、《历书》十卷、《七曜新术》《皇极历》《论浑天》《论律吕》《五经述议》。[1][2]他编成的《皇极历》首次考虑了视运动的不均匀性,采用了多个较前代精确的数据,打破了中国古代对行星运动的传统认识,创立了五星位置计算的新方法。此外,他还对流传数百年的“影千里差一寸”之说提出质疑,提出了“日体暗虚说”。数学上,他创制了二次差内插法数学公式,首创了等差级数的表述和计算方法并广泛使用,首创了黄白道差计算法。[2][7][8]隋书》评价刘焯性情孤傲,但为人直率且天资聪敏,他所作的《皇极历》受到当时诸术士的普遍认可。[3][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一书评价刘焯创立的二次内插法公式,不论是在天文学史还是在数学史上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