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炫

隋朝经学家
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今河北献县东北),隋代著名经学家,累迁太学博士。与信都刘焯合称“二刘”。[1][2]
刘炫约生于东魏武定四年,先后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朝代。 刘炫的幼年和青年虽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但他一直坚持钻研学问,奠定了其毕生学术的基础。到南北朝末期,南北学术从隔阂迈向合流,刘炫就不觉中成了这一潮流的先行者和引导者。隋初刘炫被征入京安排修国史以及其他杂务。后被诬告而返乡,开始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家居教授生涯。开皇二十年(600),刘炫由于声名日盛再次被朝廷征召入京,事蜀王两年左右。隋炀帝即位后,刘炫参与了朝廷重修律令的工作。可惜好景不长,因种种原因,刘炫被迫离任,终于结束了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回到老家河间。约613年,刘炫在兵荒马乱中贫困病死,时年六十八岁。[1][3]
刘炫学识广博,著述宏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毛诗述义》四十卷、《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尚书述义》二十卷、《古文孝经述义》五卷、《论语述义》十卷等。刘炫经学学术影响深远,与郑玄并称经学史上两大高峰。[1][4]

人物生平

聪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