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粉

以大米和水为主原料蒸制而成切成条状的食品
河粉是一种以大米[a]和水为主原料,无任何添加剂,在磨制好的米浆基础上加入一定比例的薯粉和淀粉,蒸制晾凉后手工切成条状的食品。其特色是“薄而透明、韧而爽滑”,切条冷却后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形状,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口感带有米香味。河粉常见的烹饪方法有放汤、炒制、凉拌等,炒制则分为不加茨汁的干炒和加入茨汁的湿炒两种做法。[2][3][5][6]
河粉源自广州沙河镇,因此又称“沙河粉”,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是相传河粉起源于清朝末年(1860-1865年间),一位躲避追缉的老御厨将制粉秘方传授给救助他的沙河镇“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妇,而随着时代发展和人口迁徙,河粉的制作工艺后来传播到中国广西、福建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演变成为各具地方特色的粿条、贵刁、粉条等食品。其二是相传距今160多年前,居住在广州沙河一带的一对东江客家夫妇用沙河水和大米磨成稀米浆蒸制而成的食品受到食客的好评,后来其以“沙河粉”之名逐渐流传开来。[2][3][7]
2004年,广州市政府考虑将河粉以“广州沙河粉”之名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从而加强对河粉制造业的管理,加大对“河粉”原产地的文化宣传。2010年1月,炒河粉在美国《洛杉矶时报》评选的“2009年十大美食”中排名首位。2011年6月30日,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章《五谷的芬芳》中介绍了干炒牛河,这一平民美食因此引发全国关注。2012年2月21日,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6月10日,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7][8][9]

历史沿革

起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