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术

包括菌草种植等的综合性新技术
菌草技术,于1986年由林占熺发明,[2]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1]
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1]2017年5月,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3]2018年11月16日,中国政府与巴新政府签订了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技术援助项目换文协议。[4]2023年10月10日,菌草技术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等5本白皮书[5][6]

发展历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木材为原料,在中国每年仅栽培香菇一项就要砍伐阔叶林1000万立方米以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菌林矛盾”。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同时寻找到一条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菌业可持续发展新路,我国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研究。1983年,林占熺率领研究团队利用闽西一些野生草本植物进行研究,研究工作困难重重。[7]1986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运用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和生产菌物饲料、菌物肥料的综合技术。[3]
1986年10月,林占[]研究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试验成功,为解决菌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菌林矛盾”问题开辟了新途径。[4]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对菌草技术赞赏有加,并亲自“代言”。此后,习近平持续推动菌草技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用。[8]1997年,福建省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宁夏彭阳县,教村民种植食用菌。2001年,菌草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成功落地,开启了菌草援外的新元年。自2005年,在南非菌草技术项目开始实施,中国专家在南非建成希德拉菌草技术研究培训中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