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丁

美国物理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2]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物理学会和哲学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名誉教授、[3]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9]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8]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9]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超导BCS理论而成为20世纪首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7][18]
1923年,巴丁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气工程系学习;1928年,巴丁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29年,巴丁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他开始研究物理学,[2][19]并留校任研究助理;[3]1930年至1933年,巴丁就职于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并发明勘探石油的新电磁学方法;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他在美国近代物理学家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3]1936年,巴丁获得普林斯顿数学物理博士学位。[20][11]1936年至1938年,巴丁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8年至1941年,巴丁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1941年至1945年,巴丁就职于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1945年至1951年,巴丁就职于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1951年5月24日,巴丁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物理学兼电气工程教授;1956年,巴丁与同事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Houser Brattain)及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因发现晶体管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1959年至1962年,巴丁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1968年至1969年,巴丁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6]1972年,巴丁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0]1975年,巴丁正式退休,[21]后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名誉教授;[10]1990年,巴丁入选《生活》杂志“世纪百名最有影响力美国人”名单。[18]同年,伊利诺伊大学设立约翰·巴丁物理、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席;[8]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巴丁因心脏病去世,[5]享年83岁。[3]
巴丁发明的晶体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使几乎每种现代电子设备的发展成为可能。从电话到计算机,开启了信息时代;巴丁提出的超导BCS理论解释了许多科学家几十年来未能解释的超导现象,成为量子理论发展以来对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2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