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

佛寺的通称、佛教的建筑形式之一
寺庙(temple)是佛寺的通称[5],是供奉神佛的庙宇,同时也是佛教僧侣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6]公元12世纪,印度本土佛教寺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佛教传播的其他地区,却形成不同的寺庙建筑特色,大体上可分为汉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寺庙、南传佛教寺庙三种风格[7][6]
汉传佛教寺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早期多以佛塔为寺庙的核心建筑,至隋唐时期,渐以佛殿为中心。[8]汉传佛教的建筑样式与布局时在中国已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建筑的特点,发展出了廊院式布局与石窟寺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6]
藏传佛教寺庙于公元7世纪左右开始发展,通过与当地土生土长的苯教进行长期斗争和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9]藏传佛教寺庙一般以曼荼罗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布局高低错落、自由随意以配合当地的地形和民俗[10]
南传佛教寺庙传入东南亚的时间说法不一,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11][6],南传佛教寺庙没有明显的庭院和中轴线,也无依山就势筑高台形式,而是以塔为主或以释迦佛像为主,受教义影响只供奉释迦摩尼,以殿堂相配合,周围分布或分散布置房屋[12]
佛教寺庙是佛教艺术与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璀璨的历史,[6]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白马寺少林寺大昭寺等。寺庙的艺术风格也独具特色,囊括了建筑、壁画、雕塑、园林等诸多艺术形式[13][14]